榕树下每周精选 榕树下每周精选
 
温雅的描述 --读《上海的风花雪月》

○ 含章

  一个个人物都被拖到了你的面前,他们的背后是属于各自的景致,
我仿佛听到当年旧唱机上的密纹唱片正咿咿呀呀地唱响,华美的厅堂
里绅士淑女们在黄灿灿的灯光下旋转摇摆。渐渐的,乐曲声渐远,房
间里有散不去的烟雾,等你再看清时,一个个俊美的脸孔带着甜美的
慈祥,带着温和的沧桑平平淡淡的笑望着你,你神情严肃地站在这些
人物的面前,尊敬的仰视,只因那些灵魂依旧美丽和尊贵,即便是在
那苦难非常的几十年后。那充满政治色彩的岁月,那才子穿着长衫佳
人着着旗袍的岁月,那转眼即是永远分离的岁月,散发着经久不衰的
浪漫馨香。 
  上海在我们脚下,上海又仿佛凌驾在我们之上,我们与她发生互
动不断变化,但是有些东西,有些气质她永远不会轻易改变。生活在
这座城市里面的人,无论他们走多远,无论他们是否还惦念着这块土
地,在他们的骨子里都流着上海的血液,缓缓地流动;在他们的气质
上都一律带着闲适的态度,脸上的笑容也是似笑非笑的;至于在生活
与饮食上则都是精致的,这样的人你说不上喜欢不喜欢他/她,但感
觉上这些人都是充满风情的,浪漫与市井的矛盾揉和,但是只要你稍
许深入他们的心,你就会发觉里面的坚韧,上海人都是坚韧的,无论
那些男人女人看上去是多么的柔和和细碎。在《皮克夫人》文中就可
以看见这样一位老去的上海女子:“‘你怎么想自己的一生呢?你的
生活总是被和你毫不相干的东西打乱,国民党时代怀疑你为共产党办
事,澳大利亚歧视华人,美国怕你是中国间谍,这些人为的东西使你
改变,让你不能左右。而你,实在的,只是一个向往美好生活的上海
女子。’‘但是我在这中间度过了非常丰富的一生。’她肯定地、赞
赏地说,‘现在,我常常在半夜醒来,我感觉到身上的血管流不动血,
许多地方,是冰凉的,我想我最多还有两年的时间了。我很满意自己
的一生,不后悔自己做过的事。’”又如在听过《张可女士》苦难和
坎坷的故事后,当王元化感叹:“基督教的说法是,人生就是一个苦
难的过程。”张可女士的回答是:“夸张了。”在我们阅读这些真实
人生的时候,我们感叹的不是那些苦难而是苦难中那些过来人的姿态,
那是一种无比的宽容和豁达,好比在阴暗的房间里头,掀起窗帘的一
角,看见的是阳光和绿草的生命力,看见的是绿树抽新芽的蓬勃。 
  在这本书里也有一些闪光的小人物,他们活在这个城市的角落里,
底层的角落里。《欲望的车站》里,我们看见的是一些为了自身理想
不断奋进的外城青年。当我们冷眼看着他们粗陋的衣服,当我们鄙视
地看着他们在小发廊里调情笑骂的时候,我们有没有看见“他们夹紧
身体,坐在小学校局促的桌椅里,紧紧盯着老师的脸”的情景,有没
有体会过他们浓浓的离乡情,体会过他们哪里都不能很好安身的局促
感?“这些挤进城市来的孩子,算是从靠出卖体力生活的大军里冲杀
出来了。”我们是应该认同,应该鼓励,应该感谢的。 
  这本书是闲散的,好比在庭院里散步,看见什么就告诉你什么,
一点也不刻意,看似没有规律可循,可其实是形散神不散。里头一些
典型的情景描写,总让我们心头一酥软,看到上海永恒的温馨。滴着
水的生锈龙头,冬日升腾起水雾的梧桐树,铺着洋布的咖啡馆,所有
所有的物件似乎都镀上了淡淡的金黄,那是时光的颜色。 
  这是陈丹燕一直梦想的一本“漂亮的书”,点点滴滴都带着精致。
这也是一本令她觉得辛苦的书,从一九九三年开始写作,到一九九八
年的春节后才结束,总共达四年之久,不断地采访,拍照,寻找资料,
请教人士,这是一个综合的学习的过程。仿佛是一场美丽的梦,在四
年梦醒之后,难怪作者觉得有点寂寞了,而我在合上书本的时候也觉
得仿佛经历了一场繁华,有点唏嘘了。 


返回目录

【声明】榕树下每周精选的所有文章,版权属作者个人所有,
其他网站或媒体如要转载,请与榕树下主编联系。

感谢“榕树下”授权,本书由“E书时空”免费制作;
想要更多的免费电子图书,请光临
http://www.eshunet.com/

 
        

 

榕树下每周精选